综合新闻

上海眼科医生成果刊国际期刊:集纳全球最大样

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01:46:34

摘要: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近日,全球著名眼科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英国眼科学杂志)刊发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研究成果再次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据悉,研究团队建立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团队成员通过对2015年至2020年眼耳鼻喉科医院6000余例ICL植入临床病例大数据深度挖掘,评估了可能影响ICL术后拱高安全性的18个特征参数,筛选了6种机器学习模型,最终建立了优化的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

近视未矫正或矫正不足是全球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仅2015年,该病就造成全球数千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周行涛介绍,ICL全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又称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主流手术之一。

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仅通过将一枚柔软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即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

ICL植入术矫正近视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ICL直径,维持术后安全的拱高(即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至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高度)。因此,在术前个性化设计ICL参数,并准确预测术后拱高,对手术安全高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研究团队成员设计出的模型,可协助临床眼科医生订制更准确进行ICL个性化参数,提供更精确的术后拱高预测,对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近视者的视觉健康有良好推动作用。

据悉,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领衔的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经过数月的科研攻关,论文最终刊于国际知名期刊,沈阳医生、简玮骏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上一篇:眼科大咖齐聚首,马景学教授出任爱尔眼科医院

下一篇:眼科大咖齐聚首!马景学教授出任爱尔眼科医院

Copyright © 2021 《国际眼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